${channel_name!""}
新闻热线 024-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-23186204
东北新闻网
北斗融媒
您当前的位置 :东北新闻网>>教育频道>>教育频道-动态热点
“化工报国”精神在这里传承 ——沈阳化工大学学子在华锦集团的奋斗岁月

2024-11-19 09:30:26    来源: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:

大学,是人生事业的起点,也是梦想启航的地方。在辽宁,有一群学子以传承“化工报国”精神为使命,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、建功立业。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我希望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理想。”“从离开学校的那一刻,我就定下了人生目标——成为化工行业的中流砥柱!”“要让‘化工报国’精神在我奋斗的地方传承发扬!”……日前,在一场沈阳化工大学校友企业融合发展座谈会上,来自华锦集团的杜秉光、李琛、肖大军、邵虎学、赵闯等化大学子话心声、展未来,讲述他们离开母校投身祖国化工事业的奋斗历程。

1988年,当时已留校任教两年的杜秉光毅然放弃安稳生活,投身到辽宁锦西化肥厂(华锦集团锦天化公司前身)的建设之中。当时,杜秉光参与的建设项目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,进入试车阶段要不断探索改进,在厂里吃住、加班加点成了他工作的常态。30多年过去,杜秉光从青葱学子成长为华锦集团副董事长、华锦联合石化董事,先后组织编制企业发展规划以及节能减排、循环经济等专项规划,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。如今,杜秉光正带领华锦联合石化项目建设者们,以“建设集约化、高端化、差异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的国内领先、世界一流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”为目标,加速推进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建设。“化工企业不仅是经济实体,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,化工人要有更高的站位,为保证产业链、供应链安全贡献力量。”杜秉光说。

就在杜秉光扎根到锦西化肥厂的那一年,李琛带着自己的化工梦考入沈阳化工学院(沈阳化工大学前身)。作为在盘锦辽河油田长大的孩子,李琛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化工人。毕业后,他也如愿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。“华锦集团的包容性、务实精神与化大‘强学力行、欲理求真’的校训高度契合,这种文化氛围不仅吸引了众多化大校友加盟,更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活力与团队凝聚力,成为推动华锦集团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。”在李琛眼中,华锦集团这些年的蓬勃发展,离不开其深厚的企业文化。

眼下,华锦联合石化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建设一派火热景象,一个世界一流、国内领先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初具雏形。与此同时,杜秉光、李琛的师弟师妹们,作为新生代力量正源源不断投身化工产业,为华锦发展和产业振兴注入新的动力。

2000年,肖大军从沈阳化工大学毕业入职华锦集团,他积极推动科研创新,带领团队在新材料、精细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。如今,肖大军担任华锦集团化工研究院副院长,积极推进华锦集团化工研究院与各大高校、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,推动产学研融合,将研究院打造成高层次化工人才的摇篮。“我们已与包括沈阳化工大学在内的多家高校合作,通过构建多元化人才梯队,为华锦集团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创新基础。”肖大军说。

2008年,邵虎学和赵闯同时从沈阳化工大学毕业到华锦集团参加工作,他们扎根生产一线,已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。在炼化分公司的硫磺车间,总能看到邵虎学忙碌的身影,他曾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,采用尾气后处理技术,成功将排放控制在远低于行业标准的水平。赵闯也是从项目一线成长起来的青年骨干,从生产准备人员到操作工,再到班长,他一步一个脚印,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应急处理能力,最终晋升为调度长,成为了企业生产调度的核心力量。在他看来,沈阳化工大学的求学经历对自己影响巨大,母校的校训,他一直铭记于心。

华锦集团里,化大校友们的奋斗故事是化大学子们投身产业的一个缩影。几十年间,化工报国的接力棒在一代代化大学子之间传递。在生产一线,他们精准操控着复杂的工艺流程;扎根科研前沿,他们不断突破技术壁垒,推动产业升级;在管理岗位,他们以卓越的领导力引领企业迈向新的高峰。未来,这个接力棒将交到更多化大学子手中,以实际行动传承化大学子不变的理想与追求。

责任编辑:张越

东北新闻网微博

北斗融媒
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23187042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
${channel_name!""}